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年度质量报告 |
||||||||||||||||||||||||||||||||||||||||||||||||||||||||||||||||||||||||||||||||||||||||||||||||||||||||||||||||||||||||||||||||||||||||||||||||||||||||||||||||||||||||||||||||||||||||||||||||||||||||||||||||||||||||||||||||||||||||||||||||||||||||||||||||||||||||||||||||||||||||||||||||||||||||||||||||||||||||||||||||||||||||||||||||||||||||||||||||||||||||||||||||||||||||||||||||||||||||||||||||||||||||||||||||||||||||||||||||||||||||||||||||||||||||||||||||||||||||||||||||||||||||||||||||||||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18-12-28 访问量:590 |
||||||||||||||||||||||||||||||||||||||||||||||||||||||||||||||||||||||||||||||||||||||||||||||||||||||||||||||||||||||||||||||||||||||||||||||||||||||||||||||||||||||||||||||||||||||||||||||||||||||||||||||||||||||||||||||||||||||||||||||||||||||||||||||||||||||||||||||||||||||||||||||||||||||||||||||||||||||||||||||||||||||||||||||||||||||||||||||||||||||||||||||||||||||||||||||||||||||||||||||||||||||||||||||||||||||||||||||||||||||||||||||||||||||||||||||||||||||||||||||||||||||||||||||||||||
1.性别结构 学院2018届毕业生共有2232人,学历全部为本科毕业生;其中男生742人,占总毕业生人数的33.24%,女生1490人,占总毕业生人数的66.76%(见表 1)。
2.民族结构 汉族毕业生2205人,占总毕业生人数98.79%,少数民族毕业生27人,占总毕业生人数1.21%。共涉及9个少数民族,主要为畲族、回族、满族等(见表 2)。
3.生源地分布 我院2018届毕业生生源遍布20个省、直辖市。(见表 3)。
其中,较多的省份是浙江1896人(84.95%),新疆50人(2.24%),山东39人(1.75%),黑龙江39人(1.75%),河北33人(1.48%),安徽33人(1.48%),山西20人(0.9%),吉林19人(0,85%),江西15人(0.67%),江苏13人(0.58%),福建9人(0.40%),内蒙古8人(0.36%),辽宁6人(0.27%)。 在浙江省内而言,毕业生生源地总数前五位的分别为杭州市462人(24.37%),温州市258人(13.61%),宁波市227人(11.97%),绍兴市181人(9.55%),台州市177人(9.33%)(见表 4)。
4.困难生结构 困难生人数为179人,占总毕业生人数的8.02%(见表 5)
1.毕业生就业率 截止2018年8月31日,我院就业率为95.97%(完成就业的人数为2142人),签约率92.79%(见表 6)。 表6 2018届毕业生就业率、签约率
2.各类别学生就业率 毕业生中,男女生、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之间就业率略有差距(见表 7)。 表7 2018届毕业生各类别就业情况
3.各专业就业率、签约率 我院2018届毕业生2232人,共涉及30个专业(方向),各专业就业率、签约率数据见表 8。
1.行业流向 在已就业的2142人中,升学和出国144人,考取公务员21人,在教育单位、医疗卫生单位和其他事业单位就业322人,企业就业1460人,自主创业8人,自由职业71人,其他形式就业116人(见表 9)。 表9 2018届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数据
2.地区流向 2018届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涵盖了25个省(直辖市),详细数据见表 10、表 11。
毕业生招生生源与就业去向有一定的差异,如浙江省净流入103人,上海净流入15人;新疆地区净流出30人、黑龙江净流出16人。就业地区流向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其中浙江省就业1929人,占全体已就业总数的90.06%。省内以杭州市就业人数最多,共885人,占在浙就业总数的45.88%,占全体已就业总数的41.32%。
图1近四年我院毕业生就业率、签约率走势图 近四年,我院毕业生就业率整体稳定,维持在95%以上,居全省独立学院前列,签约率保持上升趋势,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具体如图 1所示。
近四年,我院毕业生国内外考研升学率逐步提升,增长明显,2018年达到了6.45%。其中,国内考研率增长趋势良好,国外深造率相对较低,且有一定起伏,具体如图 2、图 3所示。 图3 近四年我院毕业生国内升学率、国外深造率走势图
近四年,我院毕业生就业地区主要以浙江省为主,每年在浙工作比例均在85%以上,表明浙江省对我院毕业生的吸引力较大,我院毕业生愿意为浙江地区的社会发展服务的意愿较高,具体如图 4所示。 近四年,我院毕业生在杭州就业人数占在浙江省就业人数的比例在37%以上。具体如图 5所示。
在杭州市近四年就业人数占比呈现上下起伏趋势。2018年,毕业生在杭就业人数大幅增加,达到了45.88%。其中,杭州市生源人数462人,在杭州市就业人数有885人,就业人数远大于生源人数。
三、2018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主要举措(一)改革就业评价机制,提高就业质量 根据浙江省高校分类评价指标,出台了《钱江学院就业工作考核管理办法(试行)》,把工作着力点从提高就业率转变为提高就业质量调查水平,促进本单位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经过共同努力,在浙江省教育评估院实施的就业质量中,2017届毕业生毕业一年的作答率达94.7%,同比增长11.1%;2015届毕业三年的作答率达76.4%,同比增长11.3%。在提高就业质量调查考核比重的同时,降低了应届生就业率考核要求为90%,更注重就业前段的人才培养和就业末段的精准服务。特别是为毕业生做好小型专业招聘会和考研、出国留学专题讲座。 全面实施《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新课程体系,进一步推进大学适应性教育、职业规划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指导,注重校内师资和校外师资的有机整合,大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就业服务指导方面,引入“杭州大学生就业创业师友计划”通过社会精英与在校生的配对交流,将社会需求、面试技巧等传达给学生,帮助学生学习导师的成功经验,通过引入社会力量,依托辅导员特色工作室,开展导师结对指导、工作室辅导、就业讲座、招聘会坐诊、面对面访谈、走访企业等形式,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一年来惠及学生3000余人次,为学生的顺利就业、高质量就业构建良好的平台和基础。 注重引进政府、协会资源,搭建提升学生就业力平台。通过与浙江省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杭州市人才服务局(杭州人才市场)、杭州市就业管理服务局、江干区人力资源和劳动社会保障局等政府就业相关部门、行业协会的合作,学院开展“杭州市高学历人才专场招聘会”、“第三届中国(杭州)跨境电商人才暨国际人才对接会”两场校园大型招聘会。招聘会共吸引400余家知名企事业单位前来学院招贤纳士,为毕业生提供15000余个岗位。其中,跨境电商人才对接会还引起了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浙江新闻、杭州日报等媒体的关注。各分院结合学院要求,积极为毕业生搭建更好更优质的就业平台,各分院累计开展60余场招聘会,共邀请150余家企业开展专场招聘会,总计提供2000余个岗位。 以“学院引导、分院主导、教师指导、机构辅导”为总体策略,出台考研升学工作实施意见,围绕“抓好考研促学风”的工作核心,分层实施考研意识教育,加强考研典型人物宣传,新增“考研教室”2个、“公寓楼考研自习室”6个、“图书馆考研自习室”1个、考研咨询室2个,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考研服务。2018届毕业生考研出国率达到6.4%,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学院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3+1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大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2018届毕业生中创业上报人数为8人,占比0.36%。参考历届毕业生数据统计,毕业一年后创业率会有较大提升。其中,2017届毕业生毕业一年后的创业率为5.76%(全省本科平均3.53%),2015届毕业生毕业三年后的创业率为5.47%(全省本科平均4.17%)。 学院充分发挥校友资源优势、服务地方优势,依托地铁学院、跨境电商学院、潮童星管理学院,开设3个跨分院跨专业的“3+1”创新创业实训班,通过整合校内外优质创业教育资源,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创新能力、创业实务和创业实践教学,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创新型创业人才。 (二)整合资源,搭建校企、校政协同育人平台 构筑校政合作区域协同平台,通过与市跨境电商综试办、市人才服务局、市就业管理服务局等办局的合作,借力政府优势资源,助推双创工作。其中,中标杭州市就业管理服务局就业创业服务项目4项,引入经费近20万元,通过“师友计划”、“小鹏助飞”、“一起招聘会”、“导师训练营”等项目的开展,进一步构建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服务体系。承办第二届浙江省高校创业学院联盟年会,搭建了高校间创新创业工作的交流互动平台。积极对接企业,成功申报了杭州绘自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发起的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立项。 (三)倡导师生共创,构建双创实践教育新模式 “流水的学生,铁打的教师”。创业团队、创业项目往往随着学生的毕业而逐渐消亡。对此,学院积极响应号召,倡导“三师三生”,即“师研生随、师导生创、师生共创”,引导专业教师、大学生共同参与创业,创新合作模式,延长创业项目生命周期。共计培育师生共创团队16个,并整合创业孵化场地,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和跨境电商两大创业区。后续将设立创新创业大楼,继续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 (四)开设“日弥创业班”,营造双创育人氛围 按照“学院主导、校友资助、企业授课”的新思路,完成学院首届日弥创业班50名学员招生,与超校联盟进行合作培养与项目孵化。还通过“未来企业家协会”、“杭州市大学生创业训练营”、“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培训示范班”、“第十二届启航财富人生创业计划大赛”、“创业集市”、“创业孵化园”建设等抓手,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多渠道开辟创业场地,孵化创业团队36支;举办创意集市20余次,有超过500个摊位展出;选送10名教师参加浙江省创业导师培训工程。 (五)以赛促创,提高双创教育质量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学院以科创竞赛为导向,不断培育大学生创新水平和创业能力。2018年,双创竞赛成绩突出,获得浙江省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一项、铜奖两项;获得第四届浙江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二银五铜”;获得第十届省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大赛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及优胜奖各一项和最佳组织奖;获得浙江省首届“农信杯”乡村振兴大学生创意大赛银奖两项、铜奖一项。创新创业类竞赛成绩在全省独立学院中名列前茅。 我院就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依然存在不足之处,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工作还处在从就业数量向注重就业质量转变的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就业质量调查,发现和解决问题,提升就业质量。 2.毕业生国内升学率与其他独立学院持平或略高,但出国留学率相差距离较大,需要加强学生出国留学的服务工作。 3.部分专业的人才培养与杭州市人才需求的紧密度、贴合度还需要提高,以更好地服务杭州经济发展。 4.校内就业实践训练的场地、设施等硬件条件不足,对推进工作产生有一定影响;校外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与社会、企业的联系,整合多方资源为我所用。 5.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仍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学院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6.新形势下,创业学院现有体制、机制无法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有待明确定位,需要考虑向“实体化、专职化、双属性”方向发展。 7.校内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尤其是专业老师背景的创业导师队伍组建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加强引导和培养,考虑引进与培育专职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和就业指导师资队伍。 8.校内创新创业和就业实践训练的场地、经费保障等条件不足,对推进工作产生有一定影响;校外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与社会、企业的联系,整合多方资源为我所用。 总体思路:拉高标杆,追求卓越,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推动“专创融合、科创融合、产教融合、思创融合”,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架构起“钱江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就业精准化服务体系。 (一)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专创融合模式,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体系。全面落实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各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实行“金字塔式”分类、分层的培养模式,完善大一普适性创新创业教育公共必修课,引入大二“互联网+创新创业课程”结合模式,大四全面实施“3+1”教育模式。促进“创业实训”替代“专业实训”、“经营企业”替代“毕业实习”、“创业成果”替代“毕业论文”。 (二)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强化创新创业项目平台。加大对院级创新创业项目的立项数和资助力度,注重创新项目的创业落地。加强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加强专业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鼓励跨学科建立创新创业团队进驻实验室进行实训,实现科技创新资源向全体在校学生开放。完善创新创业竞赛平台。通过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以创意竞赛挖掘选拔有潜质的项目。拓展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好“一街、一园、一楼”创业学院众创空间,申报杭州市大学生创业园,充分整合政府、企业、校友资源,引入社会风投,加深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三)推进思创融合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打造思政课堂,引导青年走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接受思想洗礼、学习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服务乡村振兴,走好新时代青年的创业长征路。党建引领创新创业。优化创业学院“创业党支部”,把党的基层组织覆盖到学生的创业团体中,注重“立德树人”新时代创业青年思想引领,在发展党员过程中,指标单列、条件单列,降低学习成绩的标准,增加创业成绩指标,吸收更多的优秀创业青年加入到党组织。 (四)营造创新创业浓厚氛围加强创新创业精神宣传。以马云精神为指引,重视发挥优秀创新创业校友的精神引领作用;挖掘树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先进典型,弘扬创新创业正能量,以榜样力量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激情。深化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作用,加大对创新创业类社团,尤其是科技型社团的扶持力度,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文化活动。加强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为学生实时提供国家政策、市场动向等信息,落实创业培训、工商登记、融资服务、税收减免等各项优惠政策。 (五)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完善学院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组织保障,优化创业学院机构建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保障。出台创业导师管理办法,按照一定条件,聘请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企业家、风险投资人、校友等担任创业导师、竞赛导师。建立创新创业专项经费50-100万元,出台创新创业基金管理办法,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孵化等工作。多方式多渠道争取社会资源支持创新创业工作。加强场地保障,整合场地,建设众创空间,拓宽创业学院信息楼7、8楼创业场地,开辟一幢楼专门用于众创空间建设。完善创新创业工作考评制度。增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在部门和分院绩效考核目标任务中的比重。出台高水平创新创业竞赛奖励办法。 (六)转变就业观念,营造就业氛围目前,学生的就业观念倾向于大城市、体制内、家门口,毕业生就业期望较高。在新形势下,需要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合理调整就业期望,积极主动寻找就业机会。坚持基层就业的大方向,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同时学校也需要继续开拓就业市场,拓宽就业空间和渠道,更加主动地、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类宣讲会,不断巩固老基地、开拓新市场。 (七)补短板、抓特色,做好毕业生精准化就业服务工作充分利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准确掌握毕业生求职意愿和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实现精准对接。对毕业生进行分类指导,针对2018届毕业生就业实际需求,“补短板、强特色”,继续开展针对考研、出国留学等专题讲座,针对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实际需求,举办高频率的小型专业招聘会,“招聘活动办在哪里,就业服务就跟踪到哪里”。 (八)进一步深化分类指导,完善职业规划和创业教育体系依托学院职业生涯规划教研室,进一步整合院内职能部门及分院资源,逐步将《职业生涯规划课》建设成有特色、实效性强的精品课程,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就业创业教师指导队伍。依托创业学院的建设,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充分发挥入园企业的示范作用和引领帮扶功能,形成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氛围。 (九)进一步注重就业指导队伍培养加强对就业创业指导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培训,建立定期培训计划,积极引进先进合适的培训课程,合理安排负责就业工作的分院领导、就业辅导员、就业工作人员参加专业的职业、创业指导培训。积极发挥校友和社会力量,引进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专家进行兼职服务,充实学院就业指导队伍。进一步强化全员参与就业的意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建设,通过就业导师、专业老师和班主任队伍建设,进一步扩大就业指导队伍,实现就业指导队伍多元化。 (十)加强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工作进一步提高认识,重视浙江省教育评估院所开展的就业质量调查工作,以2018届毕业生毕业一年和2016届毕业生毕业三年的就业质量调查为契机,一方面做好基础信息采集、毕业生动员、跟踪;另一方面,根据市场调研、毕业生质量调查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和人才培养计划,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提高毕业生满意度。 |